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院长动态 > 正文
日出东方——周昌新艺术展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发布:2020年04月15日 17:28 |撰稿:|责编:大李|点击量:



5月18日下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日出东方-周昌新艺术展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主持。

以下是会议主要内容记载

 

尚辉:各位学者、各位艺术家,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下午研讨会的中外学者嘉宾,首先介绍远道而来的外国学者。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也是著名艺术教育家Naren Barfield先生。第二位是来自美国艺术联合会的前会长,也是国际著名的博物馆学者TOM Freudenhim先生,以及坐在他旁边的夫人。第三位是来自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和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教授Raz Barfield先生。荷兰梵高艺术博物馆董事会的主席,前任馆长WillemVan Gogh先生。梵高先生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梵高提奥的重孙,这也是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到梵高最亲近的一位学者了。

 

再介绍一下中方的学者,首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水天中先生。接下来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前副所长也是资深研究员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王镛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研究员郑工先生。中国美术馆资深研究员,现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研究策划部主任徐虹女士。

 

 这个展览研讨会的主题是意向与印象——周昌新绘画的跨文化特征。上午在博物馆的展厅已经欣赏到了周昌新近30年来写生绘画的创作,他的油画作品里面毫无疑问有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子,我这里面所说的印象是有艺术史的概念的,这个艺术史是来自于法国印象主义,但是周昌新的绘画因为是中国人来画油画,来理解油画,所以他的作品里面无形中或者自觉的追求一些东方文化的特征,我们把东方文化的特征往往归纳为意向二字。也就是说,在周昌新的绘画作品里面我们可以阅读到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艺术的一些元素,这构成了周昌新艺术当下的特征。



周昌新的作品让我们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油画这个媒材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跨文化的一种途径和个案,我相信来自中方的这些学者对周昌新的了解可能更多的是从他的写生的特征,他的艺术的个性,乃至他的中国元素等方面进行探讨。来自英国、美国、荷兰的学者、博物馆专家和艺术教育家,因为和周昌新有着非常密切的个人和艺术的交往,对周昌新先生也是十分了解的。特别是在我们来参加这个会议之前,为各位学者专家提供了图片,他们带来的发言也一定非常精彩。

下面进入发言程序,首先请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著名学者水天钟先生发言。



 水天中:谢谢尚辉先生,谢谢我的老朋友周昌新先生。我非常荣幸能够在今天与诸多国内外的艺术家和学者在一起谈论周昌新的艺术,由于我过去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关注欧洲绘画进入中国的过程和发展的几个阶段,所以我往往以此为基点去看待中国的油画家,以油画为媒材、为创作材料的这些画家创作的变化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

大家都知道,人们推断西方欧洲的绘画和雕塑进入中国最早可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但是很可惜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方面实际的作品了,能够看到的作品是明代和清代的一些欧洲绘画。这里面既有意大利的画家,也有法国的画家和其他国家的画家。

那个时候中国人所看到的他们不熟悉的欧洲绘画都认为是一种很新奇的、很惊奇的是一种难以想象的绘画,因为它有一种立体感,一种空间感。人们说看见一间房子几乎可以走进去,因为它有空间深度。看见明暗描绘的物体,觉得可以摸,可以摸出来它的立体突兀感。同时中国的文人画家认为这不是风雅之士所为,而是卖弄聪明的一种特殊的技巧。

在这个背景之下,有很多勇敢的中国的艺术家开始模仿他们欧洲的绘画,而且从现在流行的,包括保存在国内以及一些博物馆里面的当年这些画家的作品,其中作为商业绘画要出卖给外国人、出卖给外国游客的作品,从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觉到中国人是怎么样要处心积虑的模仿出来,尽量使他画的画和欧洲人画的一样,这样即使中国人感到惊叹,也使外国人有一种认同,能够更好地理解。然后就开始有中国的留学生开始出国留学,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特殊的特点在于他完全是从艺术的角度去学习欧洲的绘画,而不是像我们刚才谈到的以商业为动力去创作一种宗教的和商业利益驱动之下的作品,而是真正的学习西方的绘画。所以,欧洲的绘画给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极大的振动,他们带回来的作品也成为中国新的绘画起步走的第一步。大家最熟悉的是像美国去留学的李铁夫,到法国去的画家,到巴黎美术学校,包括到英国去留学的学生。这是第一个阶段。

 清末明初,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期,一直到20世纪中期,这些人的画是尽量像欧洲的绘画,以欧洲绘画的技巧和观念去描绘中国的人物、描绘中国的风土、描绘中国的山川草木和建筑等。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大家熟悉的50年代以后,20世纪50年代以后,提出了所有的绘画应该为社会利益服务,为政治斗争服务。刚好具有写实能力的油画、西方绘画在这里面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完全能够画人像画,画机器像机器,画战斗有战斗的气氛,画革命阶级对立的感情就能够使人感觉到有身临其境的效果。这个阶段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它是把西方绘画的形式与中国的社会、与中国人真实的感情完全结合起来了,当然为政治斗争服务等等方面现在有不同的评价,被它把西方绘画与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与现实感情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大家一致得到肯定的,我们在博物馆的下面可以看到很多巨幅的表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绘画。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新一代艺术家就感觉到仅仅这样,我们为社会功利的目的去创作是不够的,这不是一个理想的艺术状态,他们希望能够和西方现代的当代艺术一样画出那样的风格画来,在中国来说就是印象派以后的绘画。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封闭,所以把整个这阶段的绘画全部拉到一起去学习,这里面就出现了所谓的八五新潮、后现代的作品,以及把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交融在一起,把绘画和装饰雕塑交融在一起等等这样的作品。一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争论、在探讨、在观察我们这样做是不是丢失了什么或者我们获得了什么,当然应该看清楚这样确实能够更多的更广泛的,不是仅仅通过某一家某一派去理解世界性的艺术,他的眼界更宽了,想的办法更多了,他们的语言有更多的个人性,有个性的发挥。而今天我们来看的周昌新的作品,周昌新的艺术展,我感觉到周昌新的艺术是跳出了前面说的这几个阶段的那些限制,跳出了前面那几个阶段的条条框框,也就是规范和程序。不是说完全从他个人出发是一个从头开始的艺术,而是在原有前辈艺术家的基础上,在西方艺术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的本土,把个人一种内心的激动,把他生命的激情能够拿出来表现在自己的画布上。所以,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个人的一种生命激情,生命的感动。

这里面有少数民族人物,有中国的黄河,有西部的草原和雪山,他是通过这些东西表达了他个人的一种性情,个人的气质,个人当时面对这些自然景象的一种激动。他使我看到中国的艺术家过去几百年艰难的把中西融合的过程,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这样使我们可以更加自由的没有拘束的去表现我们自己所想的、所向往的、所希望的、所感受到的,包括我们对我们自己文化的回忆等等。这是我在周昌新的作品里都能够感受到的。

举一个例子,他所画的黄河,黄河虽然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等等,实际上在古代绘画里面画黄河的并不多。比如唐宋这些画家里,能够画黄河的画家很少。大量的人画黄河是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而这个黄河就是人们生产、劳动、斗争、革命的一种背景。为什么要画黄河?因为在画的周围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很勤劳的、很勇敢的,或者说虽然愚昧但是一直在那儿不断开垦耕作的人,是在这个基础上去画的黄河。我今天看到了周昌新画的黄河,他画的黄河有他个人对生命的一种向往,或者说他所理解的一种中国文化的自然背景,而且这里面寄托了他对中国文化环境的一种希冀、一种希望,他希望能够更加无尽的奔流着,是饱含着生命力的生命之流。所以他很少按照一种自然的形象或者按照历史的背景这个角度去画。

我跟周昌新交往多年,还有更多的画只在图片上看到,没有看到原作,今天看到他的作品在这样一个高大的博物馆里展出,就充分体现显示了他对绘画的向往,他的理想以及他的文化艺术的气派。我再一次向周昌新表示祝贺,谢谢大家!

 

尚辉:感谢水天中先生精彩的发言。他刚才用十分钟的时间勾画了中西方在绘画的交往,最早追溯到唐代,比较近的是在明代中期之后,尤其是20世纪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文化学习,这其中包括对欧洲油画的学习。但是水先生也谈到20世纪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油画的时候,也不免有很多非艺术的因素在发挥作用,所以水先生最后强调了周昌新的油画是具有个人生命激情的一种创作。水先生之所以来历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就是想把周昌新的艺术创作嵌定在艺术史的发展中,来看待周昌新个人生命激情如何迸发的这样一个重要性。感谢水天钟先生。


下面隆重的请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Naren先生发言。


 Naren:首先非常感谢能够有机会受邀来到北京,并且参加周昌新先生《日出东方》艺术展。即使大家是第一次接触周昌新先生作品的话,你也能立刻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一个艺术家非凡的活力,尤其是他的作品的宏大以及踌躇满志,因为他的画从风景到想象以及植物和人物为主的主题,给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感觉。周昌新的作品经过20多年的转变,包含了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物质和能量,而这些能量包含在了厚涂的染料中。周昌新先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家以及艺术推广者,和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是他的成就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因为他不仅是艺术的践行者,同时也是艺术的宣传使者、资助人、赞助人,他还会指导和支持一些冉冉升起的年轻的艺术家们。他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致力于个人的创作,来拓展艺术发展,也关注跨文化的认知,并且不断的去深化跨文化的交流。这些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画法的统一和结合。

 周先生1973年的时候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并且毕业于著名的在国际上都享有声誉的中央美术学院。周先生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和西方艺术传统的结合,他将这一种融合叫做写实主义或者真实主义。他结合了自然象征主题的中国国画和西方油画融合的技巧,这些技巧都在周先生的作品中有所体现。随着事业的发展,他个人开创性的风格以及精湛的技巧,使其声誉不断的扩大。周先生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分别在德国、意大利、法国和很多其他的国家都举办了作品展,同时这些作品展也为周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他以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荣誉主席和重彩油画杂志主编以及中国重彩油画国际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帮助了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画家和艺术家。这些职位并不仅仅是荣誉上的职位,周先生还通过这些职位非常积极的来支持中外的文化交流以及友谊,尤其是他非常鼓励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还建立了创新艺术奖学金,这项奖学金主要鼓励和颁发给那些非常有前景、非常有潜力的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使他们有机会进一步的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我们都非常希望更深入的讨论他作品的精髓和特征,因为中国和西方过去几年在文化上的交流意义越来越重大,并且交流的活动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也希望鼓励我们的学生,无论是来自中国,还是来自英国,还是来自其他的国家,都能够成为世界的公民,通过这样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增强互相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进行长期的对话。我也再一次祝贺周昌新先生这次的展览圆满成功。谢谢!

 

尚辉:非常感谢Naren院长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我们中方非常注重来自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是如何来看待中西问题的,尤其是看周昌新作品中有多少中西跨文化的成分。刚才Naren先生对周昌新的艺术创作特征作出了很中肯的评价,尤其是谈到周昌新不仅是一个艺术家,同时还是一个艺术活动家和艺术教育家,以他现有的身份来长期资助有发展前景的学生。同时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国际巡展,使中国绘画,尤其是通过油画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媒介获得了很深远的影响。Naren特别强调今天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艺术教育的培养,我相信来自伦敦艺术学院院长的这样一个发言或者是作为一个当代特别有影响的学院的教育家,他在人类艺术教育的共同性上作出的精彩发言。

下面请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和《中华书画家》杂志社的主编王镛先生发言。



王镛: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可以生成新的艺术样式,像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的一些元素。所以,使欧洲的绘画可以出现一种新的面貌。像后印象派的画家梵高就非常热衷于从日本浮世绘当中吸取很多造型元素,包括色彩,包括平面化,包括线条,而且创造的一种用色彩来表现空间深度的技法,不是完全依靠西方传统绘画的明暗光影,而是通过大色块的鲜明对比来表现空间深度。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刚才水天中先生也谈到了中国从西方引进油画以后,一直在尝试着东西融合,因为毕竟中国也有着很悠久的艺术传统,特别是中国画的传统,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就把中西艺术融合在一起。周昌新也是沿着油画本土化的路径进行探索的,他尝试的中西融合是以色彩为突破口,所以他创造了重彩油画。他不是从西方的古典油画入手学习,而是直接选取印象派,特别是印象派以后野兽派一直到抽象表现主义这条路子来从事油画本土化的实验。从野兽派马蒂斯他们开始强调色彩自身的表现力,威尼斯画派德拉克罗瓦他们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注重色彩,但是到了后印象派、野兽派,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色彩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就像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一样,强调笔墨独立的表现力,西方从进入现代开始就强调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而周昌新又把西方油画强调色彩表现力的这种追求和中国传统的绘画,包括工笔重彩画、民间绘画、古代的壁画(敦煌壁画)等等联系在一起,用中国工笔重彩画的重彩,也包括壁画的重彩,来和西方油画的色彩融合在一起。所以就发明了重彩油画。他的色彩确实和西方的古典油画不一样,而且和中国工笔重彩也不一样,在某种程度来讲,他是把西方油画的色彩笔触跟中国传统绘画的重彩结合了,他的线条很少有中国工笔画那种纤细的线条,而是用比较粗犷的笔触代替了中国传统的线条,这样使他的色彩非常的突出。

再一点,西方古典油画那种酱油色调和俄罗斯油画的银灰色调,以前中国的很多油画家都模仿俄罗斯油画的银灰色调,在周昌新的作品中很少见到。他的色调更接近野兽派的色调,梵高的色调,抽象表现主义的色调,特别的浓烈鲜艳。我今天上午还说他是生猛热辣,尤其是他画的海南的这些植物,像《开门红》、《喜相逢》这些个作品把他的浓红艳绿的色调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一般的西方油画和中国绘画当中都比较罕见的,表达了他生命的激情。我完全同意水天中先生给他的评价,他的重彩油画就是他生命激情的宣泄和喷发。在中西融合的路径当中,周昌新可以说开辟了一个新的独特的道路,尤其是现在我们中国一直在坚持创新、坚持开放,所以中西融合并不是我们没有创造力,而是有更大的创造的可能,仍然是今天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值得肯定的探索。

   

尚辉:谢谢王镛先生。王镛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跨文化研究的学者,他刚才在发言中谈到了印象派的产生实际上是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把立体空间变成平面空间,有很多现代因素。西方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到野兽派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无形中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周昌新的绘画根据王镛先生刚才的分析,谈到了他的作品除了具有像梵高、像马蒂斯这样非常浓烈的颜色和大块的颜色之外,可能更多的具有中国人有关色彩的一些理解,这个色彩包括受到敦煌壁画,也包括来自中国工笔绘画等等中国有关颜色的独特理解,这是周昌新在文化跨越中形成自己个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非常感谢王镛先生。

下面有请来自美国艺术联合会的会长,著名的国际博物馆学者TOM先生发言。

 

TOM:非常感谢大家!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来参加今天这个重大展会的开展。在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拿出你的手机,我自己先晃一下,你们也来晃一下,不知道你们的手机是哪里制造的,但我的手机是中国制造的,当然内部核心的零部件还是从不同的国家集成的,比如美国的芯片,还有中东、欧洲的零部件。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要想更好地了解周昌新艺术作品展跨文化的影响有多大,可以以手机作为一个很好的载体。这是不是复制了一个其他的东西,或者谁先做了这件事情,第二个做这件事情的人是谁。我们现在真正要看的是作品本身,不用去担心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谁会对它产生巨大的影响。

屏幕右边是罗马尼亚一个艺术家在1969年创作的作品,他现在应该还在世,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可以说他是1964年一个最了不起画家。我们不止一次谈到艺术中的一个问题,复制还是抄袭,或者说我们只是想有相同的风格。

这是一个罗马的艺术家想要去复制格瑞斯的作品,所以复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是中国的青花瓷,这也是西方人很喜欢的文化要素,在伊斯坦布尔有大量的图集总览。16世纪到17世纪荷兰自己也开始使用这样的艺术元素,像是抄袭了中国的陶瓷艺术,但是他们是用完全不同的材料制作的。中国最大的一个秘密是利用瓷土做出这么美丽的陶瓷,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也可以说是复制和模仿的过程。

这是18世纪教堂的一个屋顶的展示。左边是俄亥俄州西西那提的一个教堂,是19世纪中期建设的,这不能说是一种复制,而是一种相互的影响,相互对理念的理解,我们相互观察,创造出新的作品。这不是一个复制,只是自己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创作和相互的借鉴。

这是18世纪在一个博物馆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到风吹的方向。他们从日本古代绘画中提取了要素,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所以我们经常在艺术方面有很多相互的借鉴。周昌新的艺术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大家了解相互影响的过程。

左边是14世纪、15世纪意大利的画家,右边是1860年英国的画家,通过对比,可以看到英国的画家怎么从意大利的画家那里得到更多的灵感和受到他的艺术的影响。他是美学的创作,但这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复制或者抄袭,而是他们进行了一定的吸收,展现出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美感。

这是一个印度当地画家,虽然和英国、意大利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觉得艺术家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态度,不是只是去复制,而是互相借鉴彼此的精华,使我们的作品变得更加的栩栩如生、更加的优秀。

这是梵高的作品,他用了一个日本的画作作为很好的基础背景。

这是另外一个日本的画作,这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相互的引用、相互的欣赏、相互的采纳。关于借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的问题。

这是梵高的一个作品,他用了日本画作作为基础背景。这是另外一个日本的画作,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相互借鉴、相互引用、相互欣赏和相互采纳。借鉴是非常复杂的话题,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限定。

这部分是梵高先生借鉴了一部分日本浮世绘的元素,好像是日本画作的形式,191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创作的,可以看出日本绘画对欧洲、意大利、奥地利的影响。虽然很像日本画家的风格,但是仔细观察它还是有奥地利本土的风格在里面,这样的欧洲作品也是非常有趣的,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是提索尔(音)1867的作品。

朱利菲尔(音)是法国的画家。

库德是日本的画家。

菲尔是维也纳的画家,具有很明显的中国风,可能也有一些差异点,不知道他是了解了中国的绘画,还是参考了壁画的绘画方式。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更详细的历史信息,但是有很多事情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

这是1960年布莱特创作的作品。

这是吉米赫斯特2000年的作品。

这次画展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精髓互相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要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冗长的话题。

罗伯特是一个欧洲的画家,画中有很多点点,就像吉米赫斯特的作品一样,画面中有很多的点点。

这是一个法国的画家画的,可以看到跨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度之间,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只是吸收各种美学要素再进行大胆创作的过程。

这是我们的朋友Joe的作品,这是一个非常很宏大的作品。画中有一群人,他们在挥舞着自己的胳膊,尽管它只是一幅画作,但是在画作的表面内容非常的丰富。所以我们不仅能观看到画的本身,而且人物的形象也是非常生动的,这是美国作家的一个作品,能够展现出意向的活动,而不是仅仅静态的呈现在画面上,而是能够感受到运动和活动。

这幅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能够找到相应的因素,大家一定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或者吸收了其他的元素,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之间都是在互相学习的。

右边是日本画家的作品,左边是周教授的作品,他在画的时候表面和料材方面是非常丰富的。画面上两个人都是摆出了具体的姿势,但是在日本画家的作品中没有看到周先生画作中画面所表现出来的质感。

左边是周先生的作品,背后的背景是一座山,右边是美国画家的作品,它们都是重彩的作品。在周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不仅仅要把画作作为整体来看,还要拉近看看所有不同的色彩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不同的色彩在画作表面是如何进行融合的。我们甚至希望以每一个小厘米见方的角度去了解这个画面,因为它是重彩的作品,内容非常的丰富。

这是一位中国美籍华人的作品,看起来非常像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这个画家把欧洲、法国抽象派的因素整合在了一起。所以大家可以以两种方式来看这幅作品,既可以是中国的水墨画,也可以是欧洲的抽象派。

这看起来是中国的画作,但是是美国的画家画出来的,和刚才的画作是同一时期创作的,可以看出它们是非常抽象的作品。

这是美籍华裔的一个画家,他出生在中国。在这件作品中也可以称之为抽象派,我们在刚才周先生的作品中有类似的元素出现,不同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很难说哪一个特点是先出现的,或者它具体来自于哪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注艺术家这个人本身,而不是看谁先创作了哪一种方法,还是谁被谁的作品所影响,而是要关注艺术家本身。我们通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只看到了艺术中其他的因素,而没有真正花精力去看艺术本身,今天这个展览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真正的让我们关注画作本身。谢谢!

 

尚辉:非常感谢TOM先生花费这么多时间给我们提供这么多的图片。他的发言非常幽默,通过手机形象的展示了今天社会东西在文化和发明创作上的互通性。他刚才演示了这么多作品的图片,至少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在欧洲也是相互的学习和借鉴的。他举了英国拉斐尔前派罗塞提向意大利画家学习的个案。第二,他谈到了很多看起来是复制的东西,但是是不同艺术家再度的创造。第三,我们不要过多的去关注这些作品中的一些外来因素,而要关注艺术家本身的创造,艺术家本人的创造力才能够将东西或者是古今相互连接在一起。非常感谢TOM先生,信息量非常大的精彩发言。

 下面请来自中国美术馆资深研究员,也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策划部主任徐虹女士发言。

  

 徐虹:我从周昌新绘画的基本要素出发来谈一谈我对他的作品的看法。

 展览的题目非常有意思,从印象到意向,印象与意向,本来说这两个概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想把它们分开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暂时的分开一下。说到印象,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印象派的印象,这个词可以上溯到更古老、更久的希腊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那些概念,但是在中国人来说,印象往往指的是外界对我们的启示,或者说我们反射外界模仿外界的一种概念。印象只是我们一闪而过的,我们看到的外在世界给我们脑子里、给我们心里留下的痕迹。关于意向,中国传统的文化关于“意”的概念非常多,比如意境、意图、意念等等,在传统文化里关于意向的解释是非常多的,今天我们说的意向,现代社会包括个人的意志、个人的观念、个人的态度、我们的立场、我们个人的情感等等。印象跟意向结合在一起,作为画家来说往往是印象是为意向服务的,所有的印象最关键的主要还是要通过个人的情感、个人的态度、个人的认知、个人的一些思想方法表达出来。我们往往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来表达,当然色彩、线条、形状等等都和现代的艺术、现代绘画有关系。

关于展览的主题和周昌新的绘画关系,在概念方面我只能是笼统的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会更多的谈周昌新的绘画给我的一些启示或者给我在平时思考美术史和现代绘画中所产生的看法。

从印象和意向来看周昌新的绘画,虽然看上去在更大的范围里是比较实用的,但是作为周昌新绘画的特征来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我们看周昌新的绘画,我们所得到的很多启示,当然可以从西方的油画历史,从中国向西方绘画学习的过程来看,如果我们把周昌新的绘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从书画传统里面来判断、描述或者从里面抽取出一些特征的话,我觉得这还是比较激动人心的。

第一眼看到他的画,我觉得这些画就像一条奔流的大江一样,它是扑面而来的,它汹涌澎湃,就像一个人的感情他是不能克制的,直直扑到你的身上来。这种感觉在我们的绘画传统里是比较多的,我们的传统绘画可能不像一条大江啊,可能像一股泉水,可能像一条小溪,它是流动的,但是它是温和的,它的温婉的,它是慢慢沁入人心的,它不是直扑你而来的,不是强制性的。但是现代绘画就可以用它的个性来表现出一种汹涌澎湃的气质,这种气质在古人那里是比较少的,但是这种流动性的不间断的,不是通过地球引力给人的视觉心理造成一种稳固的结构的方式,这才是东方人或者中国人比较多有的。

比如在我们的诗歌里面,我们经常就会从一个时间跨度到另一个时间跨度,有的时候通过回忆,有的时候通过两句诗歌就能串联在一起。比如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天地,就像一个远行的人一样,就像一个世界上的客体一样,两句话就把上下左右几千年全部概括了。比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人生在世界上,就像一粒灰尘一样。“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还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百和千在中国文化中就是一盛而过的。中国的诗歌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以时间的概念来表述人对世界以及人和自己与周围关系的一种看法,但是不像是刚才那位先生所放的那些绘画结构基本上是有空间的、有建筑感的、有雕塑感的,使我们感觉到能牢牢的在地球上站立的这么样一种结构。

周昌新的绘画模式首先是非常具有现代性,现代人具有自己的个人情感,他可以把这种个人的情感通过他这样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第二,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当然他并不是模仿和照抄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里面的某一些特质加强了、扩大了,然后在他的画面上充分表达出来。第三,他的绘画很难用主题来说明,虽然他的画里有山有水、有草地、有植物、有云彩、有大气等等,但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就是像动态不稳的,在旅程中或者在河流中所看到的一种景象,具有自己的起伏变化和不稳定的往前流逝的印象。这样我们就看到他的画像一条大河一样,有的时候奔腾而去,有的时候非常稳定,这样一种关系给我们的印象是人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这种感悟他是通过他的油画的色彩,主要是通过他的笔触来表达的。

他的很多绘画里是人物或者鸟的写实的表达,但最感动我们的是山、云、水、草和花,你去看他的笔触,他并不是按照造型的用笔来描述的,主要还是随心比较直率的表达自己感情的用笔方式来表达的,而这种表达和形象的关系不是太紧密,反而和他的感情流动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他的作品有的时候近看,你会被他的笔触所感动,但是远看你会觉得他不符合我们从西方油画里学到的人在地球上看事物的那种稳定结构的方法。对他的画的讨论还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机会,我们可以另辟捷径,可以从他画里面的一些特征做深入的分析,可以想象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转型过程中,中国的艺术家和中国人的心理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作品中又是如何反映的,这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有意义的。谢谢!

 

尚辉:感谢徐虹女士。继TOM先生有关东西方绘画的比较,徐虹女士更强调了意向和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在徐虹女士看来,意向是统领印象的,或者说意向是印象升华之后的一种状态。正是从这样一种比较中,徐虹女士分析了周昌新创作的三个方面的特色,第一个特色用表现黄河的这样一种直觉的感受和气势来强调他的现代性,强调中国古代绘画中很少表现的一种动感,徐虹女士认为动感是艺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表征。第二,徐虹女士也谈到了周昌新作品传统的元素。第三,徐虹女士更加深入的阐发了周昌新的作品在油画使用上的一些区别。尤其谈到了和TOM先生所举的一些油画作品中那种实实在在的坚实感,这个坚实感在我看来就是三维透视中的空间造型。在周昌新作品里比较少的是三维透视中的空间造型,而更多的是随着主观的变化来使用他的刀和笔表现花、水、云彩以及山。从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周昌新在意向和印象之间的一种区别。非常感谢徐虹女士。

下面我们隆重的请出来自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和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著名教授Raz先生。



 Raz:我昨天到的中国,到现在只有30个小时,所以如果我有点困,那是时差造成的。开一个小玩笑。

 非常高兴来到今天这样一个盛会,我能够在今天的论坛上发言,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经历和洞察,尤其是对周昌新这个了不起的画家以及他的画作的小小的看法,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之前并不是特别了解周昌新老师和他的伟大的作品,这次过来我看到了他作品数量的丰沛以及他视野的宽广和所使用的技巧之精巧,见到他本人我非常的荣幸,我非常急迫的想要了解这个有着巨大成就非常成功的艺术家,并尽可能学到更多东西。他通过他的创新和他所拥有的艺术风格和技巧,通过自己伟大的视角进行了艺术创作。

关于国际视角,很兴趣人们能有这样的洞察,中国和英国有很多文化、教育、创新方面的交集和合作,我在刚才所说的这些领域已经工作了15年,并且中央美术学院、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之间的合作是我一手促成的。我们做了很多创造性的研究,尤其是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交流,对话可以说是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方式,我们要有包容的心,这是国际协作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尤其是在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文化世界中,同时我们也有很多挑战和问题需要共同面对,我们要吸取和借鉴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并且将它们的价值带给更多的大众。

在周昌新教授毕生的创作中,可以说他对世界油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表述对我们来说意义什么?我们要感谢他所做的巨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越来越了解重彩油画的价值所在,并且要将其收藏。周昌新是一个意向画家,在表象之外他们能够挖掘出灵魂深处的真正精髓所在。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经历,在情感内化的过程中大家都能感受到这一点,虽然我们感受到了,但是没有办法描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要不断的修改和不断的更正。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了不起的画家,100多年前他进行了新的创造,这是不可意向的创作,可以说是一种极致。 周昌新做了很多之前艺术家没有做过的事情,重新思考了他过去的经历,这更多的不是表征的表现,而是一种连接,是更多的认知。周昌新创造的这种方式可以使人们有更加健康美好生活,他在英国是非常受欢迎的,同时也是全世界备受瞩目的画家。最后我想要表现我的感激,能够出席今天的讨论会,并且发言,我想进一步了解并发现周昌新先生作品的魅力所在,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比如画家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也是我们的承诺和非常重要的义务。我相信他所受到的尊重都是应该得到的尊重,非常感谢大家!

 

尚辉:感谢Raz先生促成了英国伦敦哥斯拉斯和中央美术学院在艺术方面紧密的合作。周昌新除了从事绘画创作还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从事艺术教育,周昌新先生创作的成就和他所从事的艺术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Raz先生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审视、研究、评价周昌新的一个基本点。Raz先生特别强调了周昌新先生在英国的影响,包括英国艺术界对周昌新的认同度,这是我们特别希望能听到的。就像Raz先生刚才评价的,周昌新作品中具有的波洛克一样的表现主义或者来自直觉之后的意向,很显然是使油画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下面请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郑工先生发言。


 郑工:谢谢主持人,我很高兴来到国家博物馆,观看周昌新先生的画展。

 我进入到展厅的时候,我脑子里面想的就是周昌新先生他的绘画在追求什么,因此我想就我看周昌新的绘画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概念谈起。因为我觉得周昌新先生很在意他现在的绘画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绘画,这里面出现很多概念,尤其是重彩油画。我到这里看到我们这里写的是周昌新绘画,其实在他的个人简介里还出现了有关画种的概念,像现彩主义,像真象艺术。这些概念同时都出现的时候,我就想周昌新绘画的过程中他的理念是什么,他在追求什么。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名”,就是概念很重要。我的艺术世界当中一定要更“名”,才有一种道理,能够支撑和说服的道理。像Tom先生举的手机的例子非常生动,其实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手机是一个概念。第二,手机的外形,就是形式的问题,它是一种规定,还有内置,内置可以是组装,也可以是多元化的,就这个例子本身看看周昌新的绘画,是否也存在着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油画。油画到中国的历史很长,当然现在说起来是500年,其实在明末万历年间差不多就进来了。

 刚才水天中先生已经把过程都陈述了,但是我记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油画界有一个小小的讨论,问题是什么叫油画,是不是用油画燃料画的画都可以叫油画,当时的学术界认为不是的。因为油画在西方形成的时候,除了材料本身以外,还有一个文化图式,这个图式包括一种观看的方式以及相应的表现语言系统。只有把这三个东西结合起来才是油画的概念,时间不过二十几年,到了21世纪,中国的油画界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都喜欢用一个概念叫做中国油画,当然这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油画作为一个外来的画种,到了中国以后,这就涉及到落地的问题,也就是本土化的问题。大家都在进行一种阐释,这种阐释意味着什么?我还在使用这个媒介,这个材料,但是我可能把主题换了,最重要的是我把一种图式给解构了或者给淡化了,甚至是丢弃了、置换了。同时包括观看的方式也变了。第二,语言系统也发生了变化,油画在当代中国作为一种绘画门类的时候自身含的意义。

 看周昌新的绘画我觉得他就是当代中国油画的实验者之一,其实有很多人都在尝试,做的是一种实验,提出自己的一种方案,这种方案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消解图式。所以周昌新先生提出重彩油画的时候,也有这种一种消解的意图,甚至提出了现彩主义,这就涉及到材料和媒介。当这个媒介被继续使用的时候,把里面的图式和文化的内涵清理掉的时候,实际上就意味着就是一场视觉革命。从西方艺术史的角度我们去谈印象派很自然的就谈到这个问题,它其实也在改变一种图式关系,改变一种观看方式以及语言的表现方式,21世纪中国的油画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问题。这里概念性的转换确实不得不引起我的关注,也是我好奇的地方。看周昌新先生绘画,画册里面还有他的一些文章,专门谈重彩绘画,谈融合中的超越问题,这就构成了我对周昌新先生油画的一个概念。他追求什么?其实他的绘画当中有一种很强烈的,刚才大家也谈到的跨文化的视角问题,他就是一种跨文化的视角。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我再谈第二个问题,就是意向这个概念。

从这个概念走出来的时候,周昌新的绘画其是把油画还原到了绘画层面,可能就不受原来的文化概念的约束。在跨文化的概念里面,他如何去寻找一种新的理念,就是我们这里讲的意向。从印象到意向,我觉得这个概念很有趣,从周昌新的实践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他经常游走于大地,在中国各个省都走过,在台湾也走过,而且有的时候是现场绘画。其实我看到他的画面,有的时候是我们经常讲的写生的概念,就是现场绘画的概念,有的时候不是,是回去以后画的。但我觉得不管他是不是在现场,都有一种分现场的感觉,即在现场和非现场的绘画。这跟西方讲的观察方式有一种很大的变化,他有神思、神游贯穿在里面了,这是中国人观察对象的重要关系,我们经常说是游观,实际上就是神游。它不再是一个局部、一个片断,也不再有时空的限制,比如说到新疆、到蒙古画那些胡杨树,画那些大湖的时候,有的取景是全景式的、大景观的,有一种超时空的感觉。我觉得所有的神游是意向性的,是游观性的,自然的我就想到了他对于绘画表现语言的一种思考。用什么样的一种手段,用什么样的一种方式,把他的这种主观的意向给表达出来。

比如他注意到了重彩的圆点问题,色彩理念跟空间意识,绘画当中最主要的因素,都在寻找一种新的表达,力图把它拉开,力图把它突破,进行重新的拼合。这就是周昌新绘画给我的一个最深的印象。从画种的概念本身到他的绘画的实践,都灌注着他的一种理念,其实他是在力求推出一种新的绘画。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尚辉:感谢郑工先生。郑工先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尤其注重理论框架的梳理,所以刚才他的发言中也充满了理论的思辨色彩。比如说他着重谈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中国油画,也许在座的来自英国和美国的朋友会说油画就是油画,为什么一定要加个“中国”。正是因为是中国人画,无形中会带来很多文化跨越必然要处理的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一再探讨的跨文化课题。第二,郑工先生也谈到了意向,他谈的意向主要是谈的创作的过程。中国人从来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坐在一个固定的时点在线那个时点中人物和景观,而是以一种游走的方式观察对象,最后呈现在中国绘画画面上。所以中国绘画有手卷,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他画的不是哪个时点上的中国的长江,而是通过意向的方式把长江万里浓缩在一个手卷上,这是中国游观绘画的一种很典型的方式。所以郑工先生谈到周昌新这种意向的时候,谈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的画都是在现场写生的,但是恰恰有一种非现场感。这种非现场感正是中国文化思维的意向所形成的。非常感谢郑工先生。

下面隆重的请出荷兰梵高艺术博物馆董事会的主席,也是提奥·梵高的曾孙WillemVan Gogh发言。

  

 Willem Van Gogh: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我见过周先生的妻子和女儿,当时是2016年在海牙见到的,我们在进行多彩生活的展览,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那次之后我们就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刚才看了艺术展之后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我自己,同时也会给大家讲一讲梵高作品的内容以及周昌新的绘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我是梵高博物馆的国际大使,我个人也是梵高的家人,我是非常幸运的,我不是董事局的主席,而是博物馆的顾问。

 右边这张图是我的曾祖父的自画像,他的妻子叫乔安娜,他们在1890年的时候有了孩子。左边是他的外甥出生的时候画的一幅作品。

 温森特去世之后,乔安娜和她的孩子搬到了城市,这是他们当时住的公寓。温森特有200幅作品,这是温森特非常著名的一幅木版画作品,曾经在中国展出过。他也受到了很多日本艺术家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日本的元素,他也对艺术创作进行了创新。

 我的曾祖母去世之后,我的祖父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认为梵高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收集了200多份非常伟大的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一直想要向大家展现他私人的珍藏,这是我们与荷兰当地政府的合约,我们非常愿意将所有温森特的作品拿出来,回归到政府和梵高博物馆。每年都有20万人来这里参观,观众平均年龄只有32岁,是一群非常年轻的参观者。所以我觉得我们有这个义务进行大胆的展览创新,因此在社交媒体上有800多万粉丝关注了展览,在纽约也举办过不同的展览。

 温森特是自学成材,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但是在他37岁的时候自杀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之前短短的十年他是一个专业的人像画的画家,底层人的生活被反映了出来,通过他的油画作品可以感受到后印象派的特点。温森特到巴黎不断的学习当代艺术,他非常感谢提奥,因为提奥给他介绍了很多同事。

 这是在河边,利用自然的笔调进行创作,周昌新先生也是利用了这样的点和线。

 他非常崇拜毕加索,他非常喜欢田园风光去展现农民的生活,而毕加索的画中也是描述了很多农民的生活,生动的表达了农民生活的写实。

 这是一对恋人在温暖的阳光下散步,这使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荷兰农民的生活,展现的非常详实。

 他在巴黎待了很久,一直到他死之前的5年

 这是代表着繁茂生长的画,不同的元素都在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用的被稀释的油彩进行了创作。周先生也是受到了梵高画作的影响,尤其18世纪、19世纪的很多画家都对周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边是周老师的画作,右边梵高创作的当地的妇女。周老师将这些点点进行了大胆的延伸进行的创作,这也是从梵高的作品中得到的灵感。

 向日葵是梵高著名的作品,在油画中反映出了对生命非常明亮的诠释,在中国太阳花也代表着明亮的色彩和色度。

 这是周老师对于画作不同细节的处理。利用大胆的创新和未来画派的要素可以将中国和西方要素完美结合起来,他将太阳花带到了中国,进行了更新的诠释。我要向周老师表示致敬。我希望将梵高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借鉴。感谢周老师。

     

尚辉:感谢Willem Van Gogh给我们带来的非常精彩的发言。他刚才幻灯片的标题是艺术的继承与创新。Willem Van Gogh围绕这一主题谈到梵高对印象派画家的学习和吸收,引起谈到了毕沙罗,也谈到了梵高作品的图像和周昌新图像的比对,让我们感受到周昌新从梵高的作品里面所获得的灵感和色彩的处理,使我们在跨文化的比较中,因为有了Willem Van Gogh的发言,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周昌新艺术的营养来自西方的营养,非常感谢Willem Van Gogh的精彩发言。

开始的时候我忽略了两个人物没有介绍,一位是来自中国画院的研究员也是《中国美术报》的执行主编王平先生。第二位重要人物没有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我本人,我本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我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的主编社长,《美术》杂志社1950年创刊,像水天中先生、王镛先生都是我们《美术》杂志最重要的撰稿人,《美术》杂志也可以说是见证了新中国以来美术的发展,也对新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请王平先生发言。

 

王平:今天是中外的理论家一起来探讨周昌新先生的绘画,我觉得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周老师的绘画确实是像刚才大家所说的他很强调写生,但是他的写生又是非常主观性的表现,就像郑工老师刚才讲的,他的作品有在现场又非现场的感受,确实是这样。他写生中国,却又不像李可染先生所说的为祖国的山河立传,我觉得他是借泼彩自然来做他的大地飞歌,他作于自然,却不拘泥于客观的物象,自然只不过是他创作的载体,灵感的源头。我们看他的作品更多的感受他是在借题发挥,他是非常主观的去表现自然,而且是我用我法,一法立画。你看他的画无论是塞北还是江南,无论是戈壁的冰川还是漓江的烟波,无论是北京的玉兰还是湖北的荷花,无一例外体现出他用笔上的奔跑,色彩上的响亮,而且造型上的朴拙简括,奔腾着自己的个性和澎湃的激情。他确实有野兽派的粗犷热烈奔放,但是我觉得他里面又有中国人那种带有一种理性控制的随性和主观。

我觉得这是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我们对画面的思考,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作品去看一个艺术家的思考。前面有些老师也探讨了,比如他提出来重彩油画和现彩主义,周老师提出的很多概念虽然有待商榷,但是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第一,他非常注重主观情感的表现。在他的作品当中,很多方面其实是跟他的情感的表现是相关的,再一个是他对于中国写意精神传统的思考。所以从他的画面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写意性的笔触,表现性的色彩很容易可以看到。但是也可以看到他一意复彩的一面,前面讲到了中国人的色彩观在他的画面中也有所体现,我觉得重要的是一意复彩在他的画面中是怎么体现的。比如有的作品中大块的背景,借助了中国画那种渲染的方式。比如画甘肃的作品天庭,这样一种很主观的背景跟油画这种植根于写实到印象的转换是不一样的。再一个是以写入画,他自己提出来叫现彩主义,其实这个跟以前米芾讲的笔彩生动相比,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他就是在用笔上有写的意味,把绘画当中写的方式带的油画里面来了。他的绘画中比较多的用到了刀,跟写结合起来,使得他的绘画语言很粗犷、很奔放,我觉得这跟他的绘画方式是有关系的。

再一个是意向造型的方式,这使得他画一些自然的物象和人物的时候就显得更加的自由。另外一个获得自由的方面是空间,中国传统绘画鸟瞰式的油光的空间方式,使得他获得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像山西的山峡作品,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是这样一种空间造型的是。再一个是他对于现代性的思考,对于现代性的思考当然是当代艺术家有意识和无意识都会去做去自考的,我觉得他在这方面做了具有他个性的尝试。他既吸收了西方抽象、构成等语言因素,也吸收了一些中国传统色彩的理解以及民间绘画的一些方式。比如说他后面画的新疆题材炫彩的银河以及画的西藏的生命之门,这更多的具有西方抽象和构成的因素。包括前面画的一些动物,比如说鸡的造型,感觉明显的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影响。这是我对于他绘画创作方面的思考。

最后落实到一点,一个艺术家呈现出来的艺术样式,可能是他的风格,我们更应该通过他的艺术的风格去看一个当代的画家他对于一个当代艺术进程当中的艺术转型或者艺术创作发展思考层面的深入的理论思索,这是我们需要通过他的作品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尚辉:谢谢王平先生。王平先生看上去很年轻,实际上并不年轻,长的特别年轻。他现在是《中国美术报》的执行主编,从事报业工作至少有20余年的经历。我还要做一下解释,会场上一些中方的重要发言人好像离会了,一方面有电视台在做节目,另一方面我们非常尊重的水天中先生因为生病,他得了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命,现在已经到医院去了。他临走之前让我向来自欧洲、美国的朋友们表示他自己的感谢和道歉,因为他没有办法开完会再离开。

今天下午有十位专家学者就周昌新艺术作品的特色和周昌新艺术作品中所涉及的中外文化的跨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昨天我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博士生答辩委员会主席的时候,其中有一位学者做的论文是洛可可时代的后镶金中国瓷器的研究。法国洛可可时代有这么一种器物,一方面是中国的瓷器,但同时这个瓷器经过改造,盖的钮和杯的耳朵再进行重新的改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形象比喻。在欧洲曾经流行过中国瓷或者中国艺术,但是这样一个瓷器他们觉得没有办法使用,所以把它改成牛奶杯,改成啤酒瓶子以及台灯,既适合他们使用,又具有当时洛可可风的器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跨文化的现象。

 中国人拿来这样一个绘画形式以后,像Willem Van Gogh所说的一方面要不断的去学习欧洲的油画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但是学着学者,觉得他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想表现自己的自然和情感,所以跨文化的现象就出现了。中国当下,尤其是20世纪油画的发展,跨文化的发展更加深刻波澜壮阔。中国当下的油画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发展方向。第一,和我们今天结合的比较近的是它向着当代艺术的方向发展,接受了很多图像的因素,像图伊曼斯,像德国的里希特,学习了一些图像艺术的油画,这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都有很明确的表示。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像方立军的作品,像张恩利的作品。

第二,彻底的向欧洲传统油画回归。我今天晚上要到上海去参加中国当前最重要的一个油画家靳尚谊先生展览,他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老院长,他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新古典主义油画的特点。中国人学习油画对西方的油画了解还很不够,还要很好的去学习,尤其是要向西方欧洲的古典艺术学习,包括造型、空间、色彩,在这方面中国学习的人数还是非常多的。另一方面是像周昌新这样的画家,比较早的像刘海粟先生、徐悲鸿先生、林风眠先生,到50年代的董希文先生以及到当代的吴冠中先生,这一部分的油画家是非常多的,他们想非常好的学习西方的油画,但是学习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就把中国的一些思维习惯、文化的修养以及个人的追求都放进去了。有关周昌新艺术的特征刚才诸位先生都谈的非常好,我就不再重复了,只想强调两点,第一点是在周昌新的作品里面他不断的到现场去画风景,就如郑工先生所谈到的,他是要在现场画他的作品,但同时又具有非现场感。我不是强调他的非现场感,我是强调中国人到风景中去绘画,这样一种游观的方式和中国的文化理念澄怀道观的理念是紧密相关的,也就是看了对象以后,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个风景,而是想表达或者是通过这样一种写生画风景、画自然的过程来滤出心中的烦躁,来使自己安静下来,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一个很好的升华。简单的讲就是澄怀道观,周昌新之所以这么迷恋于到自然中去写生,实际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澄怀道观的因素在里面。我相信他画的不仅仅是客观的对象,也不是自然的神奇规律的色彩吸引了他,而是自然所有的一切,包括上帝都在向他召唤。所以,他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达到了一种用油画表达无我合一的状态和精神。

 我们一再强调他的重彩油画,谈到了他的意向性特征,我想强调的是周昌新的油画作品,和温森特、梵高有区别的话,那就是周昌新的作品更多的有了一些黑色的成分。这个黑在中国不叫黑颜色,叫墨,水墨的这种玄意和中国人认识对象色彩的观念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中国的五色观念中,黑颜色是一种很重要的成分。这就是周昌新在画油画的时候它是意向的,但是意向里肯定有黑色的成分或者水墨的成分,唯有如此他才把他的作品叫做重彩油画。

 今天来自美国、来自英国、法国和荷兰外国的学者们、博物馆人,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院校以及艺术媒体人所进行的交流对话和研讨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我开了这么多中外学术研讨会中最宽松,但是也最有学术意义的一次研讨会,因为大家在亲切的沟通和交流中真切地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露了出来,而且这种真实的想法是进入艺术史体系的,是进入理论话语框架的。所以,今天的研讨会不仅仅是研究了周昌新,更是通过了周昌新研究了油画在中国的跨文化现象,让我们的视野从周昌新开始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人类艺术或者世界艺术如何发展的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

我们的研讨会就要结束了,周昌新先生如此准时的到达了现场,是不是再表达一下,大家欢迎!

 


周昌新:首先非常感谢来自于海内外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今天能够用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宝贵的时间专门讨论我的重彩油画以及中国油画向世界迈进发展的话题。中国油画的发展不光是中国人的事情,世界油画发展到了今天,中国有100年油画的创作和发展历史,我相信中国油画家一定会在传承和发展西方油画600多年历史的前提下去推动世界油画发展,中国的艺术一定会为世界油画的发展作出中国艺术家所应该作出的贡献。中国有几千年的绘画艺术发展历程,我相信中国绘画的发展成就,中国绘画的精神,中国的艺术哲学和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体系,能够为将来世界油画的发展作出新的历史性的贡献。全球的艺术家,各个国家杰出的艺术家代表、评论家,来参与研究中国油画的发展问题,研究重彩油画发展的问题,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希望来自于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评论家们,今后能够更多的关注中国油画的发展,关注我的重彩油画将来新的发展面貌,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提出更多的不同的发展意见。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国际研讨会,能够有一个全面吸收的全新发展的起点。


油画是一种世界规划语言,我希望中国油画能够成为直接油画大家族中优秀的一员,能够为世界油画的发展作出中国艺术家应该作出的贡献,这也是中国的民族艺术对世界油画的贡献。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探索,中国的艺术家能够给世界的艺术家带来启迪和思考,这样我的努力也就没有白费。再次感谢各位艺术家的到来,真诚的祝福各位艺术家在中国期间能够每天生活愉快、心情愉快,好好的来感受中国的美景美食。谢谢大家!






上一条:周昌新谈中华民族艺术对世界艺术的贡献
下一条:梦想的色彩 《日出东方》


【返回顶部】
关闭



Baidu
sogou